主页 > 新闻中心 >

秋季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

发布时间:2025-11-12 09:48 所属栏目:新闻中心 浏览量:

      秋季气候干燥、昼夜温差大,给混凝土施工带来了凝结时间变化、早期塑性收缩与温度应力等一系列挑战。为确保此季节下混凝土工程的实体质量与长期耐久性,需在原材料、生产、施工及养护全过程中实施精细化控制。

一、 原材料控制与配合比优化

  1. 水泥优选:优先选用水化热较高、早期强度发展快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,利于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形成,抵御低温影响。

  2. 配合比设计

    低水胶比:在满足工作性前提下,尽量降低水胶比(建议控制在0.55以下),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强度。

    优化骨料: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,降低空隙率,减少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。

    外加剂复配:科学复配使用减水剂、引气剂和早强剂。引气剂可引入均匀、稳定的微小气泡,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。

  3. 防冻措施:根据工程所在地历年气象资料与预报,当预计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℃时,应按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》(JGJ/T 104) 要求,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加规定剂量的防冻剂,并确保其与水泥及其他外加剂的相容性。

二、 生产过程与温度管理

  1. 搅拌与运输

    严禁混入冰雪、冻块等杂物。若对骨料或拌合用水进行加热,水温不宜高于60℃,以防水泥假凝

    采用热水搅拌加热骨料等措施,确保混凝土出机温度不低于10℃,入模温度不低于5℃。

    运输罐车应加盖保温被,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。

  2. 温度控制方法

    综合蓄热法:此为秋季最常用、经济的方案。通过对原材料加热,并采用覆盖保温材料(如棉被、草帘、塑料薄膜等) 的方式,利用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在正温环境下硬化。

    外部加热法:当气温过低(如低于-10℃)或结构表面系数过大时,可考虑采用暖棚法、蒸汽加热法等为混凝土创造适宜的硬化环境。

三、 浇筑与振捣过程控制

  1. 浇筑前准备:彻底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大型构件,应预先评估内外温差,制定专项温控方案。

  2. 连续施工:合理安排工序,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,防止出现冷缝。分层浇筑时,需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上一层的浇筑。

  3. 规范振捣:采用机械充分振捣,确保混凝土密实均匀,避免过振或漏振。振捣后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收面,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,以闭合塑性收缩裂缝。

四、 模板与拆模管理

  1. 模板选择:优先选用竹胶合板、木模板等保温性能较好的模板,以减少混凝土热量的散失。钢模板背后可加设保温层。

  2. 拆模时间:拆模时间不仅取决于混凝土强度,更需考虑内外温差

    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。

    承重模板的拆除必须严格以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作为依据,并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拆模强度。

    核心控制点:拆模时,混凝土表面与外界环境的温差不应超过20℃,以防温度骤降引起“热震”开裂。拆模后,若不能立即回填,应及时覆盖保温。

五、 养护与成品保护

  1. 及时养护:浇筑完毕后,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水,上部再覆盖岩棉被、草帘等保温材料。养护期不应少于14天。

  2. 保湿与保温并重:秋季风大干燥,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迅速,易导致表面失水过快而产生收缩裂缝。必须确保保温层下的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

  3. 温度监测:对大体积混凝土或重要结构,应埋设测温线,定时监测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,将内外温差控制在25℃ 以内,并根据测温数据动态调整保温措施。

  4. 应急预警: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遇强冷空气或寒潮时,应提前加强保温措施或暂停施工,确保混凝土在受冻临界强度前不受冻害。

结语

      秋季混凝土施工质量是系统工程,关键在于“预防为主、过程控制、精心养护”。通过优化配合比、精准控制入模温度、加强保温保湿养护以及科学判定拆模时间,可有效规避季节性质量风险,确保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长期安全与耐久。

 

电话:025-58679896 邮箱:30681814@qq.com

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东路228号莱茵铂郡704室

Copyright 2006-2023 南京中九新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苏ICP备2021028545号-2 网站地图 XML地图